2024 年 11 月 22 日

百傳媒

BAITIMES

元智飛碟小屋就在桃園地景藝術節。圖/元智大學

藝術與人文地景自然對話 假日來看元智飛碟小屋

吳青藝/桃園報導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川行脈動」在中秋假期盛大開幕,展覽範圍包括大溪地區臨大漢溪兩岸的公園、人工濕地和水利設施周邊。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琬雯老師受邀展出作品「看見,流域 The Place of Silence」,學生程家倩、譚文睿、謝芷君、林子洺、黃晉文也協力參與創作。作品位於大溪河濱公園上,藉由「四種看見-感知看見、視而未見、心靈看見、視不被見」探討河流與聚落間的依存關係。

圖/元智大學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以「文化地景」的概念,透過藝術創作介入自然地景的方式,來引導大眾對地方歷史之認識,串聯社會關係並取得文化意義。今年地景藝術節也回歸至桃園的源頭—大溪區展出,以「河流」為主軸,探討大漢溪沿岸的自然景觀、多元文化及產業史之演進與發展脈絡。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黃琬雯老師受邀展出作品「看見,流域 The Place of Silence」,學生程家倩、譚文睿、謝芷君、林子洺、黃晉文也參與創作。該作品位於大溪河濱公園上,藉由「感知看見、視而未見、心靈看見、視不被見,四種看見」來探討河流與聚落間的依存關係。遊客可進入「飛碟小屋」,以身體五感來重新「看見」大漢溪流域聚落發展的變遷。

黃琬雯表示,相對於其他參展的原民藝術家,偏好自然的材料與曲線的造型,自己是建築背景,所以以空間創作為基礎,以南方松為主結構、反射鏡和帆布等現代的材料來構築作品,形式上是幾何形體的飛碟小屋,與周圍自然地景有一種幽默有趣的對話關係。而大漢溪的中段居住著許多從東海岸移民過來桃園的河岸阿美族聚落,包括瑞興國宅、撒烏瓦知部落、崁津部落等,人們透過經歷作品來了解原民部落遷移的歷史,以及城市文明發展與水域的關係,從而反省水資源和環境保育的議題,應要和自然共存,而不是過度開發或控制等。

圖/元智大學

共同參與創作的研究生程家倩表示,在實作過程中,常因現場環境的限制而需要對原來的設計進行調整和變更,但這就是在自然環境中創作會遇到的挑戰,我們要做的是尊重既成的環境,和自然對話,並享受當下進行創作;藝設系謝芷君同學則提到,在大太陽底下鋸木頭、鎖螺絲、刷漆,如今的我磨平了稜角,洗去全身嬌氣,變成一個更圓融謙卑的人,與我們的作品一樣。

林子洺和黃晉文紛紛表示,這次參與創作的經驗,跟自然環境和師傅們學習到很多,這也是在學校不會碰觸到的挑戰,對我來說深具意義。前幾屆的桃園地景藝術節我都有去看,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參與其中,真的很有成就感。譚文睿則說,身為桃園人,但這是我第一次到大溪河邊,我常去大溪旅遊,但卻從來沒有注意過大漢溪和原住民部落的關係,這一次參與藝術節的創作,讓我知道人工濕地與流域的保育,對整個桃園的生態有很大的影響。

2022 桃園地景藝術節川行脈動展出至9月25日,展出地點包括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溼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等,歡迎大家扶老攜幼品藝術遊地景,一同感受桃園的美。